历史建筑介绍:档案馆

发布日期: 2017-08-18  作者:    浏览次数: 803   返回


          在徐汇校区第一教学大楼西一和西二阶梯教室北面、学勤路东面,春天的红花酢浆草开得摇曳多姿,桂花树、雪松、香樟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绿树掩映下,一栋有着红黄相间墙面、土红色清水砖墙的三层小楼,静静地看着远远走过的行人。这栋小楼就是档案馆楼。

    小楼坐北朝南,东西长约38米,高约15米,总建筑面积为1397平方米,南面和东面均有门可以出入,由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设计,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其实,档案馆楼是2013年大修后才开始这么叫的,初建时,它是图书馆。1954年,新成立的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在桂林路规划建造新校舍,图纸上,典型的对称设计,校园的中心是教学大楼(即现在的第一教学楼),其北侧东西两端为有着单檐歇山式大屋顶的办公楼和图书馆,两栋楼建筑风格一致,如同左右护卫,遥遥相望。1955年夏天校舍竣工,小楼开始履行作为图书馆的使命。

    1956年,教育部决定在上海师专的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并撤销原有建制,从此上海地方开始培养大学本科师范生。第二师范学院沿用原师专校舍,该楼依然是图书馆,据1956年9月的校刊记载:图书馆底楼为普通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及教师参考室;二层为书库及马列主义、教育心理参考阅览室;三层为数学、物理、化学及生物、地理、体育等各系科参考阅览室。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激增,图书馆的藏书量也越来越大,小楼作为图书馆不敷使用,于是学校在物理楼(即现在的体化楼)西边重新设计建造图书馆。1958年,新图书馆落成,即现在俗称的“老图书馆”。小楼不再是图书馆,尽管一楼仍是期刊阅览室,但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小楼渐趋宁静。

    60年代初的某一天开始,小楼又多了两个主人,二楼作了大学生俱乐部,学生在此进行演出彩排;三楼不仅是工会的办公地点,也是工会俱乐部和工会阅览室所在地。没多久“文革”开始,整个校园都闹哄哄的,但小楼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冷冷清清,除了期刊阅览室,几乎是人去楼空的状态。
    一直到80年代初,小楼的冷清才慢慢被打破,不少部门把这里当作临时过渡用房。一楼除了期刊阅览室,入驻了妇委会、夜大学、电话总机房;二楼入驻过地理系、科技服务部等部门;三楼的西面也是电话总机房,东面则处于闲置状态。

    1986年,又一栋崭新的图书馆楼投入使用,小楼里的期刊阅览室终于撤离,这时档案室从第一办公楼搬到了小楼的三楼东面。楼里的人开始多起来,心理咨询站、研究生办公室、科技服务部、校产办、高教研究所、印刷厂等部门也纷纷入驻,慢慢地,一直没有名字的小楼开始被称为“第二办公楼”。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若干年里,不同的部门入驻又搬走,而档案室则默默地在此“升级”为档案馆,并且逐步扩大“地盘”,从最初的三楼东面,到2013年除了一楼西侧仍为学校电话机房外,其余均作为档案馆的库房及办公用房。于是“第二办公楼”成为“档案馆楼”。学校对小楼进行大修,小楼原装的密封性很好的红色钢窗全部被拆除,换上黑色铝合金双层钢化玻璃窗,一拆一换代价不菲,历史的沧桑感被现代化节能环保所取代。

    2015年热播的偶像剧《何以笙箫默》让档案馆楼突然成为追星族在校园里拍照留念的好去处,有的甚至模仿剧中人物的动作拗造型,档案馆楼门口热闹了一阵子。不过,在很多人眼里,这依然是一栋神秘的小楼。

    档案总是和“机密”一词联系在一起,这个装着你的奖励、处分、学业、职业等几乎所有人生轨迹的牛皮纸袋,与你相伴终身,组织和上级领导可以调阅,而你自己却不能看。正是因为这份神秘,档案在政治运动的时候显得尤为敏感。1966年12月的某一天,造反派带枪冲砸档案室。档案室同志拼命抵制但寡不敌众,仍被抢走部分档案。后追回若干,盘点之后发现大部分为本来就要销毁的材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校按照上级规定,几次进行人事档案清理工作,对文革、反右等政治运动中形成的材料进行复查、清理、甄别,剔除并销毁那些冤假错案中的交代材料、认罪书等极左的东西,确保这些材料不再影响当事人或其后代。此举也令众多当事人犹如卸下一个沉重的包袱,从此能扬眉吐气堂堂正正做人。

    其实,看似神秘的档案馆楼与我们每一个师大人都息息相关。档案馆负责全校的档案收集、整理、利用、编研等工作,为学校各项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服务。这栋小楼里,不仅保存着教职员工、学生的人事档案,而且建校至今党政、教学、科研、财会、出版、外事、基建等各类档案大部分保存于此。
    此外,档案馆的库房里还保存着许多与学校历史紧密相关的实物,如建校初期的学生证、练习本,油印教科书、讲义,学校曾经使用过的油印机、打字机、录音机等,这些普普通通的物品勾勒了学校不同时代的风貌,丰富了关于学校的记忆。还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学生入学时亲手填写的学籍卡,这些卡片是文革结束时档案室负责人石振铭从第一办公楼的楼梯间捡来的,当年不起眼的小卡片如今深受欢迎,档案馆根据学籍卡制作的《我的大学》几乎成为老校友们返校聚会的“标配”礼物。可惜现在的学籍卡都是电脑打印,千人一面,再也没有当年手填时的亲切感。

    走进档案馆楼,如果你正好看见有工作人员在“蹬蹬蹬”地踩缝纫机,或者是听见刺耳的电钻声,千万别觉得奇怪。那是在用缝纫机对单份文件进行扎边,或是用电钻钻孔并用档案专用线装订厚厚的文件。
    尽管已是21世纪,档案管理日趋数字化,但还得保留部分手工操作方式,旨在长久安全保存。不装订会散失,用金属钉易锈并污损档案,化学胶水也会破坏纸张,唯有线才是纸张的好伙伴。

    小楼默默地见证了档案(室)馆团队勤勉劳作、资政育人精神的代代相传,从第一任馆长打下的“老底子”到第二任馆长的空间拓展,再到第三任馆长落实学校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三馆合一”管理模式,直至现任馆长又将艺术和科技的要素融入其中。档案馆就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缩影,不少高校前来取经。

    档案馆的LOGO,是以字母“A”“D”变形而来的一艘小船,“A”“D”分别源于“档案”英文“Archives”和“数据”英文“Data”,小船寓意乘载科技之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从师专时的图书馆,到如今的档案馆,小楼留存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诉说的是上海师大的历史与文化。

(撰稿:陆建非、洪玲  摄影:陆佳灵  老图片:档案馆)



档案馆语音介绍(中文)




档案馆语音介绍(English)



更多历史建筑,请点击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建筑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行政楼801室
邮编:200234 电话:64322620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