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非遗进校园的时代意义与创新发展

发布日期: 2015-12-14  作者: wenming admin   浏览次数: 583   返回


    12月11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办的“非遗进校园:时代意义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兼专职副主席宋妍,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处长杨庆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我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及市教委、非遗研究学者、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优秀学校代表、中心特约研究员代表、师生代表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由上师大非遗中心副主任、上师大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赵炳翔主持。研讨会上,陆建非与高春明共同发布了《上海非遗传习地图》。地图的发布,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及非遗进校园持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成为上海非遗生命力的直观体现,同时为域外(外地或外籍)人员来沪旅游、工作、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进而为非遗研习和传承提供重要资源支持,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非遗生命力。


        研讨会现场,非遗专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做了主题演讲,并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文教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上师大教授朱恒夫通过对昆山市、江阴市与双流县部分小学开设戏曲兴趣班的调查,以翔实的数据指出,在中小学开设戏剧兴趣班可以提升传统戏剧的普及程度,但核心在于“制定出一套适合儿童课余习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田兆元认为中小学、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必须进行传统的教育,传统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途径。舍弃万人社区,却在无人区建立一个假古董,这是当前很多地方的文化悲剧。高校必须成为文化传播的主战场,这是国家的文化战略,也是民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丰明强调,非遗进校园是近年来的一项国家战略,是关系到民族文化传承,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以及中国梦是否能够实现的大问题。目前已有很多学校重视到这一问题,但还需要指出的是,非遗进校园要侧重精神传承,而非传统认知的技能传承。

        海派面塑国家级传承人陈凯峰结合非遗传承人的职业发展,分享了关于非遗进校园的看法:“上海的非遗文化多数具有海派风格,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使传统与现代得到很好的统一,形成了独特的“海派”艺术风格。这在非遗进校园中需要得到重视。”

        安徽省行知学校校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非遗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于日锦介绍了学校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创新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学校所处的徽州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学校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手段,主动服务皖南现代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了歙砚、徽墨、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盆景、徽州民歌、新安文学等10多个传统艺术项目的传习活动。创办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组建首家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歙砚、徽墨、砖雕、木雕、竹雕等9个非遗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制定,创建综合性职业技能鉴定所。”

        上海市霍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吕晔以民族记忆为主线,分享了霍山学校的非遗传承做法:学校通过“提篮记忆”进校园,帮助学生学做现代中国人。通过“提篮桥文化”系列校本课程的编写,设计相关的学生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及现代公民意识,自觉地把个人理想抱负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

        陆建非在研讨会总结中提出,调研与实践表明非遗传承的主体力量是中小学生,非遗传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学生对非遗的兴趣度、感悟力、参与人数、传习频度、传播范围、持续时长、传承模式、操作质量等可视作某项非遗传承的生命力要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生命力等级。陆建非表示,非遗进校园的传承中,需要注意“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指数”。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剪纸艺术的生命力指数非常高,这说明它深受广大中小学喜欢,因此剪纸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相反,一些基于城市记忆的非遗文化,如郊区的田歌号子等,因为缺乏有效载体,生命力指数呈现衰退现象。这部分非遗项目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也是应该大力倡导的文教结合的内容。通过入校园、进课程,有效提升它们的生命力指数。”

        陆建非还透露,上师大非遗中心将以刊物《非遗传承研究》和《上海市中小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等为载体,不断跟踪和研究上海市非遗项目的现状。我们要着力关注和研究非遗生命力的表征和指数,联合中小学及社会力量不断探索非遗传承的机制、路径、载体、方法等,特别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体验与传习,以此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培育、涵养和践行,从根本上帮助年轻一代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

        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兼专职副主席宋妍高度肯定了专家、传承人、学校代表的讲演和发言。她强调指出,非遗进校园要有系统的规划,各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进校园传承活动,在项目传习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味传承,适度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赋予学生项目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价值观。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作了发言,他赞扬了此次会议精神和内容,并指出非遗进校园应重在创新发展。各非遗研究机构之间要加强沟通,共同搭建平台,使越来越多的学校、社会力量意识到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从不同的角度踊跃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他指出,学术研究要注意资源的整合,避免重复;做好培训平台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创建更多的交流平台,这对非遗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沪上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新华社、《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上广、东广、《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等20余家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供稿:校非遗中心 摄影:宣传部)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行政楼801室
邮编:200234 电话:64322620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