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共同主办的“2018年上海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外宾楼101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是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贯彻教育部有关师德建设的文件精神,以探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理念、新举措、新路径,大力推进当前上海高校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及《解放日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等单位的30余名专家教授出席会议。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的余玉花教授在主持。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王正平作了《教育和教师工作要以立德树人为本》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既强调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又强调了要全面提高教师的“三个地位”,凸显了教师的社会责任与道德权利的辩证统一,抓住了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现代教育事业最重要、最核心的关键环节。 当前高校应当如何大力推进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杨德广教授在《习近平师德建设论述的四个要义》报告中具体指出:一是把“育智与育人”结合起来。二是把“经师与人师”结合起来。三是把“专业与思政”结合起来。四是把“传道与修身”结合起来。对此问题,华东师范大学付长珍教授在《何为“立德树人”之“德”?》报告中,提出了“德的多重面相”问题,她认为,“德”具有“生生面相”“身心面相”和“利他面相”。复旦大学的吴新文教授在《政治道德的内涵及其在高校师德中的地位》报告中明确提出,高校教师的师德,应当包括教师的政治道德。教师的政治道德,是指教师对其所处的政治共同体的忠诚与认同,对政治共同体所制定的法律法规的遵守与服从,这是教师政治道德的基本规范。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刘竑波、上海交通大学的梁齐教授分别以《大学教师的师德要义》、《关于如何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思想的思考》为题对上述问题进一步做了深入探讨,同济大学的朱大章教授也就高校师德评价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智强对上半场专家的研讨作了精彩而深入的点评。 研讨会的第二阶段由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文潮博士主持。上海大学副教授、张亚月在《师德建设的意义及对典型师德问题的分析与应对》报告中分析了当前高校师德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提出了加强师德问题综合治理的思考。上海大学的陈新汉教授在《在师生关系中导师应面对的两个问题》中明确指出,当前调节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是导师要正确看待师生关系中的利益问题,二是导师要在师生关系中正确履行自己的学术职责。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张自慧教授在《当今师生关系之忧思与应对》报告中认为,师生应互相尊重而非贬斥,做到“师徒同体”;师生宜相互信任而非相互对立,成为“严师”“高徒”;师生要相互理解而非相互责备,成为良师益友。 针对高校如何开展师德评价问题,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特约研究员周治华博士做了《高校师德评价的价值目标与核心理念》的报告。周治华指出,该指标体系从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做法,遵循“恪守底线、植根专业、导向美德、彰显德效”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要求,具有规范性、引导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与会专家对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做了积极评价。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姚俭建教授在研讨会第二阶段点评中指出,对师德师风建设由感性经验分享到指标规范重建,是一个值得肯定的进步。 研讨会最后,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江鸿波做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他说本次研讨会是对中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一方面直面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尝试在师德的基础、制度建设、评价规范、网络平台等多方面予以完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他指出,当前大力加强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既要重视高校师德的引领,又要注意人性化、人本化和人文化。要看到师德建设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也要看到师德建设的“尊重”“服务”意蕴;师德评价指标不是让老师作茧自缚,而是一种良善的培养和提升,让师德评价变得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看到师德建设不是为了师德而谈师德,师德不是空的,而是要落实到现实教学活动和科研创造中,师德建设最终是为了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培养具有反思能力、批判精神、创造意识的社会公民和学术传承者。教师固然有为“稻粱谋”的维度;但是,作为教师的特质,更在于为“道义谋”。 (供稿、摄影: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作者:张永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