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延续下的坚定选择 我校学子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发布日期: 2018-12-17  作者:    浏览次数: 550   返回

12月14日,我校哲学与法政学院2016级法学1班田野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上海市第419例捐献成功者,也是我校历史上第3例。田野用自己的善行善举彰显对生命的敬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更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午8点45分,表彰与慰问仪式在华山医院6号楼12层会议室顺利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葛卫华出席活动,为田野同学送上鲜花与慰问金。表彰会上,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部长滕桂香为田野颁发了中华骨髓库荣誉奖牌、上海市红十字会荣誉证书以及博爱奖章;上海市青少年服务和权益保护办公室服务处处长蒋一贝为田野颁发上海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证书;奉贤区红十字会为田野颁发“贤城博爱之星”奖杯。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代表学院向田野同学送去鲜花和慰问品,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吴跃东,团委书记潘黎勇,学生艺术中心主任倪锋以及哲学与法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燕一同参与慰问表彰会。田野的大学室友和同学也从奉贤校区来到现场,为这位无私奉献的新时代青年一同点赞。

低调踏实的外表下隐藏一颗善良博爱的爱心

田野,1997年10月出生于上海,在他“18岁成人礼”上加入了中华骨髓库。2018年暑假,田野同学突然接到了“红十字会”打来的电话,当他看到手机来电闪烁的“红十字会”字样时,他预感到可能是自己当年入库的细胞得到了匹配。从此,他开始了频繁地出入医院,做高分子鉴定,完成匹配确认等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而这一切,他从未和任何人提起,还是像往常一样上课、参加各项活动,依然谦逊而低调地生活着。

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升华一种助于为乐的品质

无论在专业学习的第一课堂,还是实践活动的“第二课堂”,都能看到田野的身影,也正是在一次次团队合作活动中,养成了他助人为乐的品质。去年5月,田野参加了无偿献血活动。课堂上,田野总是积极发言,表现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独到见解。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类校园实践活动。在哲法学院辩论队,他以思维敏捷,语言表达流畅受到了师生一致好评。去年11月,在学院时政案例分析大赛中他表现抢眼,荣获一等奖。

生命延续的“纠结”抉择中彰显一面乐于奉献的旗帜

在接到匹配成功信息前的两周,田野曾出现疑似胃出血的症状,随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与治疗。面对个人病痛和捐献救人的矛盾,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后者,甚至向医务人员“隐瞒”了出现不适的问题。直到辅导员反馈说他有身体不适的状况时,这个坚强勇敢的大男孩腼腆地说:“不好意思老师,我没有提前说明,我只希望能够尽快顺利地救人。”

做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初次提及捐献事宜,田野的父母非常矛盾,一边担心孩子的身体是否可以挺住,一边希望尊重他做的决定。田野说:“我希望父母的同意不仅仅是对我所做决定的尊重,也能从内心里为我感到骄傲。”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辅导员老师联系家长时,田野父亲那句朴实而又坚定的话语——“如果真的可以救人,我绝对支持田野的决定”。但当他们在同意书上签名时,对于父母而言依然是艰难的抉择。经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解释与沟通,面对生命延续的抉择,这个家庭最终凝聚一心,选择坚定与义无反顾。

表彰仪式后,与会领导前往捐赠病房看望了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的田野。据悉,整个采集的过程大约持续3-4个小时,躺在捐赠病房里的田野虽有些害羞,但依然镇定自若。当谈及即将参与捐献的感受,他说比起身体上的痛苦他更担心捐献结果是否能成功,他担心给予别人希望却不能帮他实现梦想。对于匹配对象,他不愿对方承受任何压力,他只是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希望对方以后能平安顺遂,健康快乐。

积极开朗,乐于助人,是同学们对田野的一贯印象。心怀“苍生”,他奉献自我,照亮他人的精神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担当和勇敢无畏;目及“田野”,他身上低调谦虚,坚定勇敢的品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相信田野播撒的善行善举一定会繁花似锦,芬芳馥郁。


(供稿:哲学与法政学院  摄影:宣传部)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行政楼801室
邮编:200234 电话:64322620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