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多策并举。全面加强对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积极推动实施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并配套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服务国家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4-14-42

依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学校自2014年起全面启动实施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各项工作。学校党委重视,全校合力,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全力实施本科教学激励计划;要求教师评价标准尽快实现从重科研轻教学向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立体标准转变。

学校强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能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激励计划实施和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学校以“一体两翼”、“三项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辅以各类专项执行文件,确保激励计划持续推进。一体两翼:以服务教师专业发展为主体,通过三大计划(海外国内高水平大学课程专项研修计划、专业实践计划、师资梯队培养计划),提升专业发展能力;以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技能为两翼(通过五定一赛:定课堂教学课时数、定教学大纲、定辅导答疑时间地点次数、定高级职称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人数、定教研活动最低次数,举行教学技能大赛,并辅以“双叠加”的激励机制),强化教学规范,提升教学技能。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明确基本教学行为规范,如明确教师岗位职责,教师教学和坐班答疑工作量、教学质量管控、教学绩效考核、教学改革创新激励、组织经费保障等;明确了助教制培养、首聘教学考核、教研团队带教、教研基金资助、专业社会实践及课程研修、青年师资储备、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和梯队培养等等。

青年教师队伍是本科教学激励计划可持续实施的保障。在激励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围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发展等,学校实行“3+3”工作方案。第一个3是对青年教师执行的三项双重考核(双证上岗,需同时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新入职教师培训结业证书方可授课;改变了5年传统聘期考核,对教学等环节分为双聘期考核,如果两个聘期本科评教分数低于4.0,不再续聘;专技职务评聘执行课堂教学、学生指导双项评价)。第二个3是对青年教师的三项双重培养(执行助教双导师指导,配备教学科研导师指导,完成2年助教工作;执行专业发展的双线支持,除了教学技能指导外,在实践教学、专业发展、双语教学、学生工作给予减免工作量、提供发展经费的待遇;给予青年教师校内科研基金、教研基金双项资助,提供教学事业起步的一些鼓励和帮助,为未来卓越教师培养奠定基础)。学校先后制定了《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实施办法》、《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研基金实施条例》、《关于新进一般教学科研人员聘期考核的细则(试行)》,负责组织我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两个专项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以及新近一般教学科研人员的双聘期考核等工作。

学校实施激励计划预设的基础目标已经实现,即围绕本科教学的基础环节,完成“四个百分百”:青年教师100%实行助教制度,为每一位新入职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科研双导师;骨干教师(尤其是59岁以下教授)100%为本科生上课;任课教师100%开展答疑辅导;新晋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00%有专业实践经历。

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实施学院绩效考核(专业建设与本科生培养)、专业(含校级通识教育必修课)负责人绩效考核的标准和实施办法,并修订了“教学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办法等,将激励计划核心指标贯穿学校综合改革全过程,确保激励计划持续推进。同时,对教师的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工作实施课程化管理,并统一纳入教务管理系统,形成新常态化管理,从制度上促进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工作。据统计,2017年,除60岁以上、双肩挑、当年离职和新入职人员外,全校教授、副教授的人数是796人,实际上课的教授、副教授人数是719人,所占比例在90%以上。2017年春季学期和秋季学期,学校组织教风学风集中检查,发现教师答疑辅导无故不在岗18人次,教师上课迟到1人次,未执行教学计划2人次,这些检查结果已纳入学院绩效考核。2018年,各学院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共有885人,其中27人因访学、挂职、产学研、长病假等原因未能参加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有776人给本科生开课。教授、副教授职为本科生开课的比例在90%以上。

为引导教师摆脱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还在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的制度设计上进行根本改革。为此学校出台了《上海师范大学“教学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办法》, 2017年度修订后继续执行。该文件通过教师教学业绩、教学研究水平的评估,为长期从事一线本科教学尤其是基础课、公共课教学的优秀教师设计了专技职务晋升通道,真正落实了分类管理分类评价的教师评价理念,使得教学型教师与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创新创业型(服务型)教师做到一视同仁。这从制度上引导教师牢固树立了教学为要的职业理念。不仅如此,对教学科研型教师,对于教学指标也严格制定了四项必备条件;如果教学评价不达标,也不能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在职称评审中,对教师教育师资实行“三单列”激励政策,具体是实施评审标准单列、评审专家单列、岗位职数单列,确保学科梯队的持续发展。此外,学校还将教师教育类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纳入课程与学科教学论类教师的考评指标。

学校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事故处理机制。

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质量监控体系以微观层面的日常监控为基础,进一步聚焦到中观层面的专业自主评估监控,最后上升到宏观层面的监控。

微观层面的监控涉及到本科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内容,课堂教学秩序,学生的学风等环节,采用教师主体、同行、学生多维度监控方式,包括: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同行听课、领导听课;学生评教、学生座谈等评价方式。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同行评价、学生评教三者共同构成教师本科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并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晋升和考核评优的教学评定依据。

中观层面的质量监控方式通过专业自主评估和专业质量年报制度实施。

宏观层面的质量监控通过“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和质量年报”、“就业质量报告”实施。

关于教学事故处理机制:

20183月,教务处修订印制《上海师范大学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汇编》,其中包括《上海师范大学关于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的规定》(20097月修订)。

教务处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严格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2017-2018学年,没有教学事故发生。

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从教学改革、教学过程与效果、管理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监控。教学改革重点关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实践教学建设四个方面;教学过程主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过程、日常教学过程,通过校院领导听课考评、教学视导员听课评价、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等多条途径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相关信息及存在问题,以便职能部门迅速做出反映,有效解决问题;教学效果监控则将学校学习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结果与过程统一起来,不仅抓学生的日常考核,把好出口关,对毕业论文(设计)严格要求,而且关注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与社会调查工作,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在管理保障方面,学校大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各级各类的教学评奖和竞赛活动以及“教学质量月”活动,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教学质量监控人员方面,主要由学校和学院领导、教学督导/视导、同行、学生等组成监控队伍。2017年,学校为进一步加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力度,成立了以专业教学监控为主的院级教学督导组,与校级教学视导员等的监控形成互补。目前,教学督导和教学视导两支队伍共约70人左右。教务处定期将督导/视导工作交流、学生评教数据汇总及时反馈给学院。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组织视导员对教风学风、教师答疑辅导到岗等情况进行检查,形成检查、通报、整改的流程,促进了激励计划有效实施,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

  

4-14-43

学校高度重视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机制健全。学校有专门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管教学副校长担任语委主任,职能部门和各学院教学院长、语言文字专家为语委委员,建构起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语言文字工作网络。

    三大举措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一是建立深入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制度保障。学校先后把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作为对教师考核、对各单位进行“文明单位”考核的独立指标。二是突出教师教育特色,按照“三纳入一渗透”要求,实现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普及化、教学化和生活化。2014年学校就已加入上海市语文教学联盟。三是将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作为学业合格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学校精心组织测试和考前培训工作。学校除了自己培养测试培训人员外,还邀请上海市语言文字测试中心的培训员为我们的学生进行考前培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考试的通过率。2017年,学校共有4474名学生参测,通过率为97.65%2018年,有45182016级学生参测,通过率为97. 5%

  

4-14-44

学校注重内涵提升,强化高峰高原学科管理。2017年学校继续推进学科布局优化,聚焦学科高端人才引培和高端成果产出,进一步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以数学、化学、生物、环境高峰高原学科的建设为基础,聚焦重要成果和亮点工作,提升建设内涵,开展2015-2017年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绩效自评,为高峰高原学科第三年的顺利验收开展各方面的工作,做好迎接市教委评估的准备工作,研究制定后续建设方案,做好一流学科引领工作。  

根据市教委相关精神,学校组织各高峰高原学科认真总结第一阶段建设成效、经验,完成第一阶段建设绩效评价工作,并于2017524日将中期绩效报告上报市教委。7月,学校组织召开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对2016年及2017年上半年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工作进行总结交流,并对下半年的相关工作做了布置。11月,学校召开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工作会议,聚焦高端人才引培和高端成果产出,修订了《2017年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绩效奖励方案》。并向教委报送了各主流媒体对我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成果的报道。向综改办报送了我校世界史及中国史学科的建设经验及成果总结。12月,学校开展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第二阶段申报工作。要求各个学科要做好第一阶段学科建设总结工作,对照预定目标,突显学科建设成效,尤其是高端人才引培,高端平台及团队建设,高端科研成果、学科影响力等方面;第二阶段建设目标要结合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目标要求,在第一阶段基础上提高标准。建设任务要能支撑目标的达成,学科团队成员要坚持高标准,资金安排要有科学依据。第二阶段建设申报材料经过学科专家、管理专家、学术委员会、校党委常委会的多轮审核,各学科根据相关意见反复修改,形成最终上报文本,以期能在第二阶段建设中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高峰高原学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下,统筹完成高峰高原学科(2018-2020年)第二阶段建设申报工作,获批三年学科建设资金18334万元。顺利通过上海市财政对我校高峰高原学科第一阶段学科建设的监督检查工作。制定高峰高原学科第二阶段建设《上海师范大学高峰高原学科负责人管理办法》。调整2018年高峰高原学科梯队人员入门审核条件,进一步强调学科建设目标和要求,力争未来在新增博士点和冲击A类学科中有所突破。同时根据市教委要求,为引导各学科用好人才引进经费,产生引人用人良好绩效,为学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组织各学科针对第一阶段人才引进情况开展工作分析,形成《上海师范大学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第一阶段(2015-2017年)人才引进工作分析报告》,为人才引进相关工作的开展、总结和分析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学校以学科领域内的重大理论与学术前沿问题为引领,发挥传统基础学科的学术优势,积极争取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对接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聚焦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力加强应用研究;推动跨学院、跨学科合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联合开展跨界研究,实现协同创新。两年以来,学校共获得人文社科类国家级项目9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8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2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秀成果奖励31项目

科学研究不仅注重量的增加,更重视质的提高。注重科研服务,开展高校青少年科学实践工作站建设,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服务的成绩显著。高峰高原学科稳步前进,2017-2018年高峰高原学科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项目72项,其中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发表论文591篇,其中56A类论文,著作44部。已有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上海市一流学科等都按照预定目标积极进行建设和研究,成功主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

长期以来,学校的改革发展得到了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保持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国内外学术声誉与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学校被纳入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重点建设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学校将按照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本着以改革为动力、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根据高水平地方高校的建设目标,着力在师资队伍、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内部治理、校园规划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并制定了相应的建设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和任务,以保障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达成,带动学校整体发展。从而实现学校建成教师教育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成为学科评估A类学科,早日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为贯彻落实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发展水平,2018年,学校在原有生物学、生态学、化学、化工、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的基础上,依托生物系、化学系、地理系和环境系等四个系科,组建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等三个学院。同时,建立跨学院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更好地完善和优化上海师范大学理工科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服务国家发展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017年,学校继续加强产学研平台搭建,与云之声(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上海富阳云网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良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并发起共建上海功能食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另外今年获批2项联盟计划项目,3项助推计划项目,2个项目获得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创新券资助,1项由技术转移中心培育跟踪的专利成果经过评估谈判和公示与苏州一家企业成功签订了标的额为300万元的技术转让合同,并通过上海科促会组织的1个联盟计划项目验收及1个教委产学研项目验收。

学校自2014年列为上海市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之后,通过三年多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7年,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绩效评估并启动新一轮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周期已满三年,下半年上海市教委对该中心的建设进行了绩效评估。中心通过认真梳理总结几年来的工作,精心准备评估材料,最终评估结果良好,并列入了新一轮建设资助计划。

学校与中科院研究所联合科创中心的建设已进入第三年,双方继续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实习基地、推进人才培养、促进资源共享、组织科研合作、共同发表研究成果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2017514日,组织在奉贤校区迎宾楼会议室召开深化合作会议。516日,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在会议中心签署合作共建联合科技创新中心框架协议。至此,学校与中科院5个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共建联合科技创新中心协议。2017年,学校与中科院5个研究所联合招生培养的学生为41人,在前两年基础上进行了扩招。三年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达到100人。组织了上海师大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联培导师学生见面会及学术交流会。此外,总结了联合科创中心三年来的建设工作和成效,提交了验收材料,接受上海市教委的评估检查。

同时,学校聚焦资源化学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环境功能材料”教育部创新团队、联合科创中心,植物种植资源中心等学校学科与人才资源,谋划争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更好的服务国家高水平实验室建设等发展建设。

2018年,肖胜雄教授课题组在Nature发表论文,单分子绝缘体研究领域获重要突破;赵宝国教授课题组Science《科学》上发表论文,在仿生催化和有机小分子催化研究领域获重要突破。上述成果的取得是我校近年来在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及学科建设、推进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方面所取得重要成果的一个缩影,充分体现了我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特色和优势。



解放日报:借力综改求创新 追求一流上水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建设在改革中不断创新提升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第一阶段绩效评价工作会议


高峰高原学科工作会议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第二阶段申报会议




建设高水平大学研讨会



科创中心工作会议


学校与中科院签约科创中心合作共建协议




上海植物种质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召开首届技术委员会



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优秀展示奖


2018“助推计划”项目颁证暨研讨会


附件:

1.2017年学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评分依据(专业建设与本科生培养).pdf

2.2017年秋季学期激励计划执行报告(上海师范大学).pdf

3.大学关于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专项自查报告.pdf

4.上海师范大学推进教学激励计划典型案例.pdf

5.课堂教学评价表.pdf

6.上海师范大学教风学风检查表.pdf

7.上海师范大学“教学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试运行).pdf

8.关于新进一般教学科研人员聘期考核的细则(试行).pdf

9.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助教工作制度实施办法.pdf

10.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研基金实施条例.pdf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行政楼801室
邮编:200234 电话:64322620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