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围绕上海高校学科发展和布局的相关要求,学校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积极申报高峰高原学科,以多种方式集聚国内外一流人才,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重镇,对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

4-16-54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使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促进教学研究多出优秀成果,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教务处专门研究制订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建设和管理办法(试行)》和《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明确指出,对我校教学改革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学院给予重点支持,项目经费的使用坚持“突出重点、发挥优势、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做到专款专用。另外,为加大对教改立项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立项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学校鼓励各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对获得各级各类教改立项的项目、成果,统一核算各学院年度专业建设和本科生培养的绩效分值。

         学校以“对接上海发展需求,服务全球城市发展,有效提高学科竞争实力”为目标,通过以“三个导向”(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协同导向)为核心,以“五大重要举措”(注重规划引领、强化梯队建设、聚焦突破方向、改革体制机制、完善考核体系)为保障,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定位,按照“培育优势,强化特色,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基本原则,根据学校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未来发展的定位与规划,重点支持部分优势学科率先建成高峰学科,强化提升一批有潜力、有竞争力的学科形成高原学科。2015年,学校组织申报了包括III类高峰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数学,I类高原学科哲学、世界史、化学,II类高原学科中国史、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工商管理学、IV类高峰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等11个学科高峰高学学科建实施方案。经过充分论证和修改,11个高峰高原学科全部顺利通过上海市教委组织的正式答辩,获批资金1.77亿元,2015年预算额度2890万元,11月,学校举行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负责人岗位责任书签订仪式,校长朱自强与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负责人签订了岗位责任书。

         为更好地统筹和优化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事宜,负责、协调、处理学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中的各种重大问题。在领导小组领导下,从学科布局与结构优化、特色建设的战略布局角度,学校确定了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目标:争取到2017年,初步形成有学校特色的学科布局和结构体系,选出一批富有竞争潜力和发展前景、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予以重点支持;到2020年,努力使学校的学科整体实力在国内同类师范院校中居于前列,力争有3-5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跻身国内学科排名前20%,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有2-4个高原学科建设达到上海市高峰学科的标准和要求。以有效提高学校学科建设对上海城市建设的贡献度。并由此而确定了高峰高原学科建设的三大主要任务: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重点引进和培养一批学科建设高端人才,形成结构合理、高效创新的高水平学科建设团队,在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课题、重大成果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2.创新体制机制。要探索建立以学科水平突破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形成以创新为关键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以绩效为目标的评价与激励体系,全面提高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3.建立富有激励性的资金投入和薪酬分配机制,引导学科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建设任务,形成合理的分配机制,有效激发学科建设人员和团队的内在动机。

         2016年,教育学院王荣生老师“语文教学课例研究”、人文与传播学院高红霞老师“中国现当代史”、教育学院吴念阳老师“心理与教育统计学”、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李鲁群老师“Android应用程序设计”、哲学与法政学院马英娟老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五门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级精品课程;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杨敏老师“逻辑电路与FPGA应用”被评为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杨敏老师“传感器原理及实验”、教育学院何慧华老师“教育科研方法”被列入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建设;校部柯勤飞老师“都市卓越教师‘核心素养’模型建构研究”、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曹建国老师“植物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人文与传播学院郑欢老师“广告专业‘产学交互’教学模式再创新”被评为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016年学校还投入专项经费240万,建设41门校级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14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个通识教育公共课程改革、16个本科专业。目前,这些项目都开始准备进行总结验收。
      

高峰高原学科会议

高峰高原学科第二轮预答辩


高峰高原学科参加市教委答辩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负责人签约仪式


公共课程教研活动

4-16-55
         学校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积极组织教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加强科研管理,重视对各类科研项目结题、标注率及档案的规范管理;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重点学科建设有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战略。加强科研成果为社会经济服务,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均有明显的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努力加强各级各类平台建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校级层面的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对应用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予以重点扶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鼓励我校教师走出去,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合作共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平台。继续打造高端咨询平台,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联合成立了“全球城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围绕全球城市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争取在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为上海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提供知识、智力和技术支持。又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牵头,国内多所高校和政府参与成立“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已有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上海市一流学科等都按照预定目标积极进行建设和研究,成功主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有4项基地重大项目顺利结项,2项基地重大项目成功立项;2016教育部基地重大立项5项。

         围绕“应用文科振兴计划”五大平台的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报告的提交、报送以及评价机制。特别是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研究中心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两个新型智库建设,以及《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上海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蓝皮书》、《上海城市形象及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非洲经济发展报告》、《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中国电影剧目年度发展报告》、《上海市环保产业R&D投入的绩效分析及制度支持发展报告》、《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比较研究》等多项发展报告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成效,也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同时,学校加强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科研处的联系与沟通,并邀请他们来校做内参撰写的辅导报告,2015年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反映》报送内参报告和决策咨询研究报告24份,其中有3份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反映》收录,其中两篇获市领导批示。2016年度,已有10份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反映》和《决策参考信息》收录,其中有2篇获市领导批示。此外,上海高校智库-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报送的4份决策咨询《智库专报》也获市领导批示;我校报送上海市委统战部内参《统战专报》的1篇专报也获市领导批示,报送上海高校智库研究和管理中心的1篇专报,被《教卫情况专报》录用。

         学校成立2个市级决策咨询研究基地。2015年6月和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茆训诚工作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高峻工作室相继成立,标志着学校决策咨询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茆训诚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

 我校项目首获 “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

我校张斌教师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图为上海市社联主席秦绍德为张斌教授颁奖

全国首创“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在我校正式成立

         我校获2015年度市级以上课题新批准立项73项,批准课题经费为2500多万元,到位经费24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43个课题,经费为1939万元。2016年度市级以上课题新批准立项81项,批准课题经费为3065多万元,到位经费195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批准43个课题,经费为1764万元。

         2016年,我校共有43个项目获得资助(与去年持平),直接经费为1764万元,平均资助率为25.9%,其中,面上项目24项、1383万元,资助率为24.7%;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8项、341万元,资助率为30.5%;联合资助项目1项、40万元,资助率为50%。

         学校注重高质量的论文的组织与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逐年提高。2015年数学、化学、材料入选ESI顶尖学科。截止2015年11月12日ESI数据显示,化学学科排名705位,较上一年度同期上升58位;数学学科排名131位,较上一年度同期上升14位;材料科学学科排名609位,较上一年度同期上升59位。新增ESI收录论文12篇。2016年数学、化学、材料入选ESI顶尖学科。截止9月22日ESI数据,化学学科排名690(690/1143)位,较上一年度同期上升15位,数学学科排名129(129/237)位,较上一年度同期上升2位,材料科学学科排名569(569/767)位,较上一年度同期上升40位。截至目前,新增ESI收录论文8篇。2016年度我校签订技术秘密转让合同2项,专利普通许可1项,另外根据教委助推计划项目要求,申报了三项助推计划项目,均是今年成交的助推项目库成果,签订技术转让合同2个,技术开发合同1个。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杨仕平的 “纳米科普实践工作站”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李和兴、郭亚军的“25万吨/年碳五分离成套技术开发”项目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张波的“云环境下企业智能决策服务关键技术及应用”“大规模异质数据采集、管理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分别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6年4月18日下午,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表彰奖励2015年度为本市科技创新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我校共有3个项目获得奖励。李和兴的项目“新型光催化剂的合成方法学及其光催化作用的科学问题研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韩茂安的项目“动力系统周期解的分支研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开国银的项目“丹参等中药活性成分的代谢调控关键技术与作用机理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6年度,张波的项目“大规异质数据采集、管理与智能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上海师范大学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上海市科技奖励大会我校李和兴、韩茂安、开国银三项目获奖

         2015年年底,教育部正式公布《教育部关于“高端装备创新设计制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17个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的通知》(教技函[2015]67号),依托上海师范大学建设的“资源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位列其中,代表着学校国际化科技进程迈进了新的阶段。学校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理工科数学、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继续推进“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其中,数学被列为III类高峰学科,化学被列为Ⅰ类高原,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与工程被列为II类高原进行重点建设。

         根据QS(Quacquarelli Symond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的有关信息,2016年度我校9个学科达到QS世界一流学科入选标准。本次共有98所中国大学的学科达到世界一流学科入选标准,其中上海有11所高校学科入选,在入选学科数方面我校在上海排名第八位。

         学校组织六个项目参加了2015年中国工博会,“具有保健功能的巨胚水稻的开发应用”获得了优秀展品二等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学校还组织了7个项目参加第三届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2016年,学校组织六个项目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信机学院李传江的“基于超宽带与里程计信息融合的智能送餐机器人”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工博会中国高校展区组委会评选为优秀展品一等奖,是近十年来我校参展工博会的最好成绩。


第十八届工博会一等奖

我校植物种质创新中心科研新成果引多家媒体关注


第九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为了加强科教融合和创新,积极贯彻十八大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上海关于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任务,学校与中科院技物所、微系统所、硅酸盐所和有机所四家科研院所共建成立了“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创新中心”。2015年3月10日,举行了“上海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创新中心”签约共建暨揭牌仪式。根据协议内容,学校将与微系统所等四家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培育、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究新路径、共享新成果。2015年12月14日,我校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举办成果发布会,向近20家新闻媒体介绍了中心的最新科研成果:绿叶蔬菜种植的新方法“模块化基质栽培”、首次作用于蔬菜种植方法的改良的臭氧消毒杀菌技术、智能阳台菜园等新技术吸引了在场媒体记者的极大兴趣。

         4月,学校向市教委正式提交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方案和试行的职务成果管理办法,8月提交了建设规划任务书,最终获得了市教委的批准,建设一期经费已经下达,将按照任务书的规划目标逐步推进工作,不断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专利实施。技术转移中心遴选项目实行成果转化基金前期资助,2015年资助了3项,其中一项已计划进行技术入股和试行股权激励;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进行成果评估和转化,目前已与1家公司签订协议,并委托6个项目,正计划与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东部)以及其他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

4-16-56

         学校重视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严格项目的中期检查和鉴定结项工作,从项目的申报、经费下达、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转化等实行一条龙服务和全程规范管理,确保了项目的如期完成。充分利用各类科研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结项率、标注率的提高,做好科研档案归档工作。注重教师的研究成果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组织教师的科研成果积极申报各类奖项。

         学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监督以制度作保障,修订《上海师范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和《上海师范大学产学研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对科研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与项目负责人责任制原则,规定横向项目结题后可给予绩效奖励、设立针对成果展示推广的概念验证类项目。另外,与人事处协同进行“科研分类评价”和“教师在岗离岗创业”管理办法的调研和制订。

         学校注重科研协调与协作,使有限的科技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为进一步推动学校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重点培育和构建人才高地,继续实施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2014年底,学校面向社会进行专利代理机构公开遴选,目前,与三家专利代理机构(上海科盛专利事务所、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上海顺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两年的合同即将到期。近期学校决定继续进行公开招标遴选专利代理机构,并且已经在学校主页发文通知,初步计划在2016年12月初进行专利代理机构遴选答辩,预计在2017年1月份与新的专利代理机构签订为期3年的合同。2015年6月初,学校成功申请为上海市专利试点事业单位,选择的试点子项目分别为:“专利战略制定与实施”、“专利数据库及预警平台建设”、“专利人才培训”。除专利战略制订、专利数据库建设和专利人才培训外,计划在科研管理系统中增加专利管理平台,有效规范管理学校专利成果。截止到2016年11月初,我校三个子项目已经完成80%的任务指标,知识产权管理平台已开发完成,等待信息办安全检测通过即可上线使用。截止到2016年11月初,本年度申请专利总数72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实用新型3项,授权专利达到63项。授权率超过80%,与历年专利授权率持平。

         根据2015年国家和上海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技术转移中心负责起草的《上海师范大学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按照预期计划,召开三场职能部门和教师座谈会进行讨论修改,经过相关主管领导审阅,最后经过校长办公会审定通过,于今年6月底发文(校发2016(29)号)试行,办法规定成果完成和转化团队可以获得转化净收益的80%。

         学校结合学校人才引进,挖掘新的科技成果,积极向各地推广。2016年度已与两家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上海敬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贤集网)合作,着重有效地对接企业需求;与114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合作,通过拍摄视频等手段推广学校成果,承接常春藤产学研合作计划;与浙江中新力合科技金融服务公司初步对接,从专利评估推广的角度探讨合作可能;与行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包括上海奉贤发展(集团)公司、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广州乐博士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大道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洽谈合作建立产学研平台的还有深圳市伞螺旋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嘉善力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国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

         2016年上半年学校组织召开一次以智能机器人为主题的产学研合作交流会,邀请了市科协、教委科发中心、徐汇区和奉贤区科委、上海和苏州的十余家相关企业参会,我校及合作高校新西兰奥塔哥理工学院研发团队介绍了最新成果,并与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近期积极组织参加了由教委科发中心组织的2016年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和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和推广我校技术成果,与企业建立联系和达成合作意向。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行政楼801室
邮编:200234 电话:64322620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