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学校依托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宣传,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领导批示,成果丰硕。

(1)陆建非教授的《上海公共空间亟待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崔光灿副教授的《借鉴新加坡、香港‘补售分离’经验,推进上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市场化管理》两篇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获市领导批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感谢函中赞扬我校“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努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市政府领导决策和上海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

(2)苏智良教授主持的《将四行仓库建成上海市抗日战争纪念博物馆的建议》获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获一等奖,孙逊教授主持的《优化上海文化生态的调查和对策研究》获三等奖。苏智良的研究报告指出,四行仓库不仅是一个抗战遗址,更是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集中体现,建议将其建成全国少数几个建在抗战遗址上的标志性中国抗战纪念场所。孙逊的研究报告通过对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优势和“短板’的调研和分析,找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通过对上海文化建设中的“海漂”与“北漂”现象的比较,找出“海漂”的差距,在剖析原因后提出优化“海漂”人才文化生态的若干建议。


苏智良教授获奖通知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进实践课堂”被评为“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项目”。2015年7月,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中小学第二课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简称“中特会”)为平台,结合学院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组织大学生讲师团,在暑期爱心学校中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进实践课堂”项目。“中特会”讲师团的成员们选取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个核心词汇,形成“感恩、坚持、信仰、爱国、诚信”五个贴近中小学生生活的主题,不顾烈日酷暑,奔赴上海各地,先后在9个区县15所爱心学校进行宣讲,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优秀项目奖状照片

(4)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戴冰主编的《高校共青团工作价值理念与实践创新》荣获2014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共青团的育人理念、育人目标与实施路径中,对指导新时期共青团的工作,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5)人文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戴冰受市文明办委托主持《上海市民修身行动纲要》课题研究。2015年11月,市文明办致函上海师范大学党委,鉴于“上海师范大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走在各高校首列,为上海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涌现了许多典型人物,同时,上师大的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到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十三五”规划中”,委托我校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戴斌副教授主持开展《上海市民修身行动纲要》的编制,目前已经启动课题调研工作。

(6)我校在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不断推出代表国家水准的优秀成果。2015年人文与传播学院戴建国教授编撰的《全宋笔记》第六编(第一、二、三、四、五册)、李定广教授的研究成果“罗隐集系年校笺”均得到全国社科规划办的重点推介;方广錩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英国图书馆藏汉文敦煌遗书总目录”在开题报告论证会上得到专家高度认可;外国语学院院长李照国教授担纲国家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制定工作,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贡献;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院长赵炳翔副教授的《民国年间的京剧唱片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该项目在研究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独到见解;2015年7月21日,谢晋影视艺术学院戏曲研究专家朱恒夫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把舞台搬上讲台》,主张让戏曲真正走进校园,与通识教育结合,走近并吸引青年观众。


(7)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编排、制作、参赛一系列艺术作品,弘扬主旋律,倡导中华传统美德,成绩斐然。上海师范大学青年民族管弦乐团在2015年3月落幕的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上获得专业乙组第一名;在本次展演上,我校非专业学生组成的泊乐大学生合唱团以合唱曲目《如梦令》获业余甲组一等奖;我校与徐汇区检察院联合出品的廉政微电影《秋夜清凉》荣获全国检察机关首届预防职务犯罪专题微电影评选一等奖;以青春、育人为主题,演绎我校著名志愿服务品牌“爱心学校”二十年历程的音乐话剧《唱出爱》获2014年度上海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特色育人项目”二等奖;在由国际合唱联盟、亚太合唱理事会和澳门合唱艺术协会联合主办的2015首届世界合唱博览会大奖赛上,我校泊乐合唱团再创佳绩,从青少年组混声合唱组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这是该团建团三年来首次登上国际舞台,也是我校文化社团首次获得国际奖项,开创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里程碑。





7-2

2015年,我校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凸显以身边的榜样激励我校广大师生不断提升师德修养,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中产生一批社会影响广泛、受到国家级和市级表彰的优秀教师代表和优秀学生代表。

(1)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孙雅艳当选2015年度全国师德楷模。孙雅艳从事学生工作十余年,始终坚持“我爱我生”的工作理念,努力探索创新的思政教育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引得师生的高度认可。她资助数十名贫困学生,与学生通信达数千封,13次带领学生开展“音符串起希望”和“影像激活人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她的事迹在新华网、广西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杂志等多家媒体刊登,产生积极社会影响。

(2)哲学学院教授方广锠在2015年荣获2010-2014年度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方广锠教授三十余年甘于寂寞,专注于敦煌遗书研究,为我国在国际敦煌学研究领域赢得了荣誉。他编目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等藏敦煌遗书图录65册,为敦煌学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被称为世界敦煌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他还用心培养博硕研究生,注重学术能力培养和为人品格教育,目前已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有较好专业基础的学术团队。上海多家媒体都对他作过报道。


方广锠教授(中)在英国图书馆考察咸通九年木刻金刚经-左为吴芳思-右为修复部主任马克

(3)人文与传播学院苏智良教授入选2015年度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并作为抗战历史研究专家应邀出席国庆大阅兵观礼。苏智良教授30年来始终活跃于三尺讲台,不仅将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更是通过温润心慈的言行感染学生。被誉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的他,将学术研究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常年不辞辛劳地为大中小学生开设爱国主义讲座。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期间,他组织举办了“血色残阳慰安妇——日军性奴历史记录”展览、幸存慰安妇现场演讲会,联合网络媒体发布了《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新的载体,产生了巨大社会影响力。





苏智良教授入选2015年上海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楷模


苏智良教授应邀参加阅兵式

(4)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辅导员张崴获2014年度上海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她的事迹于2015年1月25日被《新民晚报》以三分之二版面进行长篇报道,她“发明”了各种教育经,擅长走进大学生心灵世界,用青年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把思政工作做得润物细无声,被誉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守门员”。

(5)黄雨艳、赵雪舟同学获共青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荣誉。2015年5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电信集团共同主办的2014年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寻访活动揭晓,我校商学院2013级研究生、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黄雨艳和人文与传播学院2010级摄影专业本科生、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赵雪舟获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荣誉。


《中国青年报》报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寻访活动结果

(6)人文与传播学院萧萍教授获2014-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志愿者。萧萍教授长期关注儿童教育的发展,尤其关注城市随迁子女和外来务工子女的都市融入,创新戏剧教育模式,遴选了100部儿童绘本推荐读物,从生命教育、礼仪教育、感知教育三个层面编写了7部剧本系列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可感受、可理解、可展示的戏剧体验,带领34名学生深入社区,为零基础的社区儿童排演儿童剧。《中国故事》记者采访拍摄了她的课程内容;先后受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教育新闻网》、《东方教育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在宣传思想工作、党建和教育改革等方面,我校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和经验,在国内主要媒体上被多次报道。

(1)探索学生党员“设岗定责”,推进服务型学生党组织建设,取得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自2014年9月开始,学校在全体学生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责、实践引领发展”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15年上半年,老干部学生党建巡视指导组对大学生“设岗定责,实践引领发展”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9月学校专门召开活动推进会,启动了新学年大学生党员“设岗定责,实践引领发展”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上海《教卫动态》曾对此做了报道,中国教育新闻网、上海教卫党建网、上海基层党建网对此也作报道或转载。








(2)我校与社区党建共建的做法得到上级肯定,《上海师范大学因地制宜加强学校与街道党建共建》一文被上海市委办公厅《信息快报》录用。学校坚持“强化服务,发挥优势,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发挥自身在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从党的工作联建、精神文明联创、群众工作联做、公益事业联办、公共服务联手、文体活动联谊等六个方面与徐汇区康健街道开展党建共建,促进高校资源优势与地区发展有效对接,着力构筑合作共赢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附件:
《教卫动态(第13期)》录用《上海师范大学与徐汇区健康街道“六联建” 积极探索城乡区域党建新路》

(3)对免费师范生选拔方法首次改革,引起媒体关注。我校进一步探索对免费师范生的择优选拔方式,2015年起改变以往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前选拔,实施先入学考察再择优选拔的方式,即新生入学后,将在第二学期末再从所有师范生中竞选出200位免费师范生,以确保公平,选出最优。同时加大对免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让他们享有海外见习的机会。关于此次改革内容,新闻晨报、中国上海政务新闻网、解放网、中国高校网等媒体均作出报道。



(4)首获“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被上海教育新闻网报道。在2015年首批“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的评选活动中,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主导建设的研究生高端教育实践基地——上海市实验学校实践基地入选“全国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8个教育硕士联合培养示范基地之一,上海教育新闻网作了相关报道。


7-3

学校积极参与、承办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也屡获表彰。同时,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处置迅速得当,维护了社会稳定。

(1)因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组织工作出色,学校再次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颁发的优秀组织奖。上海师范大学已经连续五年参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校园行活动,承办多场艺术节校园行演出。2015年组织承办了印度文化周的压轴演出——舞蹈《纱丽亚》,经积极组织和多方筹备,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印度驻沪总领事出席活动并观看了演出。



校领导、艺术节组委会副总裁杨靖与印度驻沪总领事在演出结束后和演员合影

(2)积极组织和参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重大活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日子里,被誉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的我校苏智良教授,在上海组织举办了“血色残阳慰安妇——日军性奴历史记录”展览,披露上海抗战时期166个慰安所分布图以及相关研究史料,作为侵华日军暴行的铁证;邀请中韩两国尚健在的“慰安妇”举办特别演讲会,声讨日本军国主义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联合腾讯大申网推出以地理信息数据库、GIS技术为支撑,以直观科学的时空分布图为表现形式的《上海抗战历史地图》,为上海开展抗日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苏智良教授的研究和发布的信息引起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苏智良教授在“血色残阳”慰安妇“——日军性奴历史记录”展览会上


中韩“慰安妇”共同声讨日军犯下的罪行

苏智良教授主持发布《上海抗战历史地图》
(3)我校师生在全市各类活动、赛事和公共场馆积极提供志愿服务。2015年,共参与市内45所场馆的志愿者服务;在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我校连续第十三年被授予“上海科技馆志愿者活动优秀集体”称号;我校100多名学生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首日提供志愿服务,成为该馆首批大学生志愿者;在2015年举办的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上,我校志愿者以优质的服务受到主办方好评。
我校志愿者在上海科技馆服务中




我校志愿者在中国(上海)国际青少年校园足球邀请赛比赛现场进行志愿服务



        我校积极响应市有关部门号召,充分发挥师范院校的优势,积极承担对口支援任务,参与西部开发,工作成效显著。在对西部对口支援中,除了参与上海市的对口支援任务外,还积极筹划自筹资金,对西部落后地区进行一系列的教师培训活动。

(1)持续十年开展安龙支教服务。安龙支教活动始于2005年春,最初是从已故孙景尧教授带领3位博士生在贵州安龙县第一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英语教学开始,每年由研究生组队进行暑期支教,从2011年起转为全部由我校本科师范生顶岗教育实习,前后已走过十个年头。期间先后有100多名学生走进安龙一中开展支教活动,为我国西部地区的教育作出了贡献。



贵州安龙支教

(2)实施“上善计划”。该项目由上海信托投资公司于2014年发起设立,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负责项目具体运营和师资培训,云南省扶贫办、云南省教育厅负责选拔当地教师。该计划通过社会力量支持云南教育事业发展,募集资金全部用于“云南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来沪培训项目”,计划在5年内每年资助100名云南地区中小学教师来沪培训。2014年、2015年,我校已经连续两年组织开展此项目的组织工作。



“上善计划”之云南小学校长培训项目

(3)承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汉语教学任务。我校对外汉语学院自2009年起,每年承担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支援西部教师培训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汉语教学任务,为学员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培训方案,聘请相关专家根据学员的特点精心制定每个专业的培训计划,共计培训教师近千名,学员汉语水平考试(HSK)通过率在98% 以上,多次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班授课中

(4)承办“国培计划”。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校长国培计划”2015年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5〕2号)文件精神,我校教育学院积极参与申报“国培项目”,并在2015年10月举办了有仡佬族、藏族、维吾尔族、侗族等13个不同民族的50位农村校长学员参加的培训班。

“国培计划”开班式


“国培计划”结业集体照

7-5

(1)我校心理咨询中心被列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培育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于2012年4月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15年,本着“课程精进、内容精炼、师资精选、组织精到”的原则,精心组织并优质完成了上海市教委委托的主题为“校园心理情景剧的创造性发展”和“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全市高校心理咨询专题培训,惠及20余所高校和11所中学的80余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员,服务和辐射上海周边及市内高校,被授予“上海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目前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被列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培育单位”。


附件:
1、上海市示范中心红头文件
2、 2015年5月我中心被列为教育部“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培育单位”

(2)我校被授予“2014年度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历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全国征兵工作,每年就征兵工作在大学生中积极组织、充分发动,向我军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国防生,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2015年7月我校被上海市政府、上海警备区授予“2014年度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3)成功申报“2014——2015年度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我校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经过积极创建,成功申报“2014——2015年度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目前评审结果尚未公布。

7-6

我校按时提交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内容充分翔实、客观公正。据上海市文明办相关数据显示,我校2013年度承担“社会责任”状况优秀,被评为A级,名列全市市事业单位前三。目前已经完成《上海师范大学2014-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的撰写。

附件:上海文明单位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

7-7

我校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着眼于提升师生文明文化素养、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着力于夯实基础、凸显亮点。在学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校广大师生的积极努力下,我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有效、特色鲜明,活动丰富多彩、品牌纷呈,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下撷取若干特色项目,以供管窥。

(1)创新校内基层文明单位评比办法

我校基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始于2001年,纳入二级单位工作考核内容,每两年评选一次,校A级文明单位是学校基层单位的最高等级综合性奖项,仅占全校各学院、各部门的20%左右,为固定名额、流动奖牌。经过十几年的运作,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可持续的工作机制,提升了创建理念,强化了创建目标,在广大干部和师生中产生一定知晓度、参与度和推动力,为学校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夯实了基础,对学校事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学校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时代发展新特点,学校基层文明单位评比工作面临改进和完善的现实要求。从2014年起,学校全面启动基层文明单位创建办法的改革。在上下反复征求意见,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一轮校级文明单位创建方案,并通过校党委行文,下发到各学院、各单位。新方案的改进之处:

第一,化繁就简,优化评比办法。一是对考评内容结构作了调整,将原有考评标准中的“基本指标”(主要考评文明单位的基本情况)与校中层领导班子年终考核进行归并(其“民主测评表”与文明创建“基本指标”基本吻合),考评结果作为单位文明单位考核的权重之一;将学校“安全单位”考核结果也作为文明单位考核的权重之一。二是对考评方式进行了改革,取消以往实地检查、互评等环节,由各基层单位集中精力展示和比拼本单位在文明创建中的特色和亮点。

第二,抓住核心,聚焦文明文化。通过考评方式的转变,将基层单位的文明创建回归本源,内敛到核心内容上来。结合我校实际,我校确定文明创建的核心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师生文明素养培育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达到文明文化相互融化,校园师生和谐和美。学校党委进一步明确本了轮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同时,给各单位留有创建期。

第三,重心下移,拓展创建平台。简化评比办法一方面使基层免于多头考核之苦,减轻基层负担;另一方面也引导基层文明创建由重评比结果转变为重创建过程,进一步夯实创建基础,激发基层内在动力和活力。为适应这一变化,学校积极为基层文明创建拓展平台,培育品牌,弘扬典型。如:继续开展精神文明优秀项目评选;在各学院中开展“一院一品”的培育;进一步推动学校文化行动计划,吸引更多单位参与学校文化建设项目;开展师德建设月活动;开展机关、直属单位师生满意度测评等。

新一轮校内基层文明单位评比方案实施以后,取得了两大效果:一是各单位开始重视创建过程,改变了以往重评比、轻常态,“轰轰烈烈走过场”的弊端;二是从庞大繁琐的考评体系中解脱出来,鼓励基层单位将重心放在对文明创建核心内容的深耕细作和对文明创建热点难点突破、特点亮点展示上,改变了以往重形式、轻内涵,“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弊端。2015年9月教师节期间,我校对新评选出的12家2013-2014年度校A级文明单位进行了隆重表彰和宣传。

附件:校党委发文

(2)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

2015年,我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重点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形成一定声势。通过举办讲座、召开发布会、邀请非遗传承人向师生展示和互动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向青年学子生展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悠久中华文明的认同。

5月7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和宣传部联合举办“海派滑稽与师范生的语言艺术”暨《满园春色关不住——童双春滑稽艺术人生》新书发布会,上海曲艺界等众多艺术家和嘉宾赴会,我校师生代表和来自社区的部分曲艺爱好者共同参加。活动旨在借鉴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滑稽的口头表达技巧,提高师范生的语言艺术。活动吸引了大批师范生、媒体和社会文化人士。


童双春“海派滑稽与师范生的语言艺术”活动现场

我校积极承办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文广局“文教结合”项目——201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11月4日,开幕式暨首场主题活动展演在徐汇校区隆重举行,我校体育学院的舞龙队带来的舞龙表演和东华大学的服装模特队的“海派旗袍”展示,拉开了主题活动的序幕,精彩的表演引来众多观众驻足观看、赢得阵阵掌声。当天,易筋经、周虎臣毛笔曹素功墨锭制作、连环画、京昆面具、莘庄钩针编法、绒绣、棕榈叶编织、香囊制作、面塑、剪纸、篆刻、花茶制作、老上海食品展示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悉数到场展示,和师生互动,让广大师生第一次真正零距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师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形式让他们有更直观的感受,能更好地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11月到12月两个月间,以上非遗传承人还分赴同济大学等6所高校进行展示、展演和讲解,让大学生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导他们认知、热爱、传习中华文化,让中华民族的文脉在校园传播和传承。


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领导给舞龙点睛

非遗进校园活动——专家作“中国服饰与中国文化”的讲座


非遗进校园活动现场

12月11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办的“非遗进校园:时代意义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文联、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我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以及非遗研究学者、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优秀学校代表、中心特约研究员代表、师生代表等出席。研讨会上发布了上海首份《非遗传习地图》,引起媒体极大兴趣。上海《非遗传习地图》为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及非遗进校园持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成为上海非遗生命力的直观体现,同时为域外(外地或外籍)人员来沪旅游、工作、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会议还宣布,上师大非遗传承研究中心将以刊物《非遗传承研究》和《上海市中小学生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等为载体,不断跟踪和研究上海市非遗项目的现状,着力关注和研究非遗生命力的表征和指数,联合中小学及社会力量不断探索非遗传承的机制、路径、载体、方法,特别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体验与传习,以此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的培育、涵养和践行,从根本上帮助年轻一代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沪上众多媒体的竞相报道,新华社、《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视台、《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等20余家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和报道。

“非遗进校园:时代意义与创新发展”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年内,还开展了其他一系列非遗传承活动。9月27日,上海师范大学汉书艺术中心揭牌成立,该中心将致力于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播和传承;9月27日,《伴评弹而行》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10月,我校音乐教师申林、赵妍在美国举办音乐会,用电子音乐演绎吴语民谣;12月12日,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在我校举办上海市学生舞龙文化邀请展示会,四所学校舞龙队进行了精彩的舞龙表演,向师生、市民观众展现了上海学生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激情与作为。

汉书艺术中心在我校挂牌成立




我校申、赵妍在美国举办吴语民谣电子音乐会
此外,我校通过加强有关学生社团、艺术团体、志愿者团队等的建设和扶持,积极传导非遗文化的技艺,大力发扬非遗文化的精神实质,让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力细雨润物般地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心灵深处。如通过体育学院舞龙舞狮队、上海师范大学舞蹈团、民乐团,美术学院大学生特色志愿服务团队“德艺坊”,优秀社团秋石印社、易衡书社等一大批艺术团队和学生团体积极开展日常活动,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和关注,来有效传播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了扩散到校园里、社会上。

我校通过加强有关学生社团、艺术团体、志愿者团队等的建设和扶持,积极传导非遗文化,传承民族文脉

(3)实施2015年度上海师范大学师德建设系列活动方案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准确把握师德建设对师范院校的“双重”责任、“双重”效果,遵循“师道永恒”师大精神。从2008年起,学校每年汇集和整合全校力量,制定并实施师德建设系列活动方案,把“师德弘于榜样感召、师德立于理论底蕴、师德源于师爱奉献、师德恒于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于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调动了全校师生参与师德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多彩活动,发挥师德典型以及身边榜样的激励力量,丰富了师德建设内涵,提高了师德建设质量,提升了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015年,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59号文件精神,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培养“四有”教师为目标,从师德培育、师德激励、师德展示三大系列制定并实施了贯穿全年的《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方案》。

附件: 《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系列活动方案》

“师德培育”系列包括“世承杯”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生技能大赛、“优秀师范生寻访名师校友”、“班主任德育讲坛”系列讲座、“关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主体积极性研究”专项课题研究、研究生新导师培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改革推进项目、关心困难学生暖心工程等九大内容,分别由学工部、研工部、团委、工会、教务处等部门牵头实施。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和师范生的师德养成,通过开展青年教师、师范生技能大赛,开展讲坛、论坛,走访优秀校友等活动,培养其崇尚“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师德风范,激发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为教育改革发展作贡献的热情,增强其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生新导师培训会


“师德激励”系列包括2015年度师德典型人物宣传、实施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宣传、从教三十周年教职工表彰等内容,分别由宣传部、工会、人事处等部门牵头实施。2015年,除了孙雅艳、苏智良、方广锠等被评为全国和市级先进以外,全校还评选出10名校优秀教师、8名优秀教育工作、4名服务明星、10名王乐三奖教金获得者,学校通过校报、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电子屏、橱窗等,对我校涌现的师德典范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树立了师德标杆。学校还以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全面实施为主线,宣传报道各学院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强化教师教学技能、助推教师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经验做法,对业绩突出的教研团队和潜心教学的教授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进一步营造了教书育人氛围。




附件:
1、2015年9月教师节专刊
2、关于填报《上海师范大学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教研团队任务书》的通知

“师德展示”系列包括“毕业生眼中的好老师”评选、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获奖导师风采展、点赞老师闪光点、师德师风微调研、“萌师”征集令、“老师我想对你说”、“师说新语”微课堂、庆祝第31届教师节主题系列活动等组成,通过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各学院积极参与,以“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掘身边教师的师德闪光点。例如,“点赞老师闪光点”活动是通过微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随手拍”,把拍摄的老师教学、育人亮点发送到平台上进行宣传、展示;“毕业生眼中的好老师”评选由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以自拍、集体照的方式邀请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共同参与拍摄,同时以该话题发起网上活动,表达对恩师的感谢;“萌师”征集令活动是在师大校园里寻找身边可爱又有趣的老师,用大学生感兴趣的表达方式发起线上活动,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和教书育人、全员育人、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每年九月,是我校师德建设活动的高潮期,围绕庆祝教师节,学校设计组织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形成“师德建设月”,重笔浓彩渲染全校尊师重教、教书育人气氛,弘扬“师道永恒”师大精神,而其中的庆祝教师节主题大会,是师德建设月的重头戏。2015年师德建设月的活动内容包括:“师德热点面对面”主题论坛、书记校长向全校教职工发节日慰问信、校院两级领导慰问一线老师、教师节当日学生向老师致敬活动、学校微博微信策划并推送相关宣传栏目、从事三十年教育工作教职工表彰会、“身边的感动”图片展、“缘来一家人,共筑师大梦”新教工联谊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组成。教师节当日,校党委书记滕建勇、校长朱自强的慰问信刊登于校报头版和校园网主页,同时采用电子邮件形式发给各位教职工,以此表达对广大教职工的节日问候和辛勤劳动的感谢,体现学校对广大教职工的关心和尊重;开学第一天,各学院的学生以班级和团支部为单位,向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慰问活动,以表达学生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感恩之情;学校利用橱窗、灯杆旗、电子屏、微博微信、校报等宣传工具,在活动期间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从教30年教职工表彰


“缘来一家人 共筑师大梦”新教工联谊会

2015年9月16日,“师道永恒2015——上海师范大学庆祝第31届教师节主题大会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会”在徐汇校区东部礼堂隆重举行,学校中层正职,各学院分管教学、行政副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师生代表,校老领导、离退休干部,获奖代表等出席大会。群舞《我爱米兰》拉开了大会帷幕,会上表彰了我校2015年度获得全国、上海市和学校各类师德奖项的教师以及2013-2014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与会者通过大屏幕,再次走近身边的师德楷模,深切地感受了他们崇高的理想信仰、教育理念、师道传承和精神追求,领略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当2014年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张葳,学生代表蒋杰分别向获得全国师德楷模称号的孙雅艳、获得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称号的苏智良敬献鲜花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表达由衷敬意。全国优秀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对外汉语学院齐沪扬教授,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翁敏华教授,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旅游学院胡小猛教授作为颁奖嘉宾,为2015年度校优秀教师、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校服务明星、第四届王乐三奖教金获得者颁奖。苏智良在接受现场采访时深情告白:一晃30余年匆匆而过,欣喜地看到学生们的成长,这是教师最大的欣慰!校党委书记滕建勇在讲话中指出,上海师大61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奋进史,近年来,学校将“师道永恒”的师大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各方面,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强化教师师德建设,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重在一抓到底、一以贯之,贵在落细、落小、落实,我们要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的全过程,让广大师生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共同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立足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要求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奋斗。大会在青年教工嘹亮的合唱声中落幕,一首心曲《老师,你我共同的名字》余音绕梁,唱出了师大教师的豪迈和真情。

师道永恒2015:庆祝第31届教师节主题大会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会

(4)勇担社会责任,打造高端咨询平台,《发展报告》获丰收

长期以来,学校勇担社会责任,依托学科优势,加强各级各类平台建设,鼓励专家学者出思想、谋战略、提对策,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5年,学校加强对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的重点扶持,实施“应用文科振兴计划”,进一步打造高端咨询平台,推进协同创新,为国家和城市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更好地发挥学科专家智库作用。其推出的一系列举措,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令人瞩目。

主要举措:一是鼓励我校教师走出去,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合作共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平台。如,我校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全球城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围绕全球城市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争取在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以及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我校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联合牵头,国内多所高校和政府参与成立“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打通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平台,实现资源融合;现有的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继续发挥智库作用。二是围绕“应用文科振兴计划”五大平台建设(新型智库、发展报告、决策咨询、学术刊物和工作坊,逐步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报告的提交、报送以及评价机制;三是重点建设“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研究中心”和“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两个新型智库建设;四是加强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处、科研处的联系与沟通,邀请他们来校做内参撰写的辅导报告,提高决策咨询能力;五是加强市级决策研究基地建设,2015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茆训诚工作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高峻工作室相继成立,标志着学校决策咨询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茆训诚工作室将在三年内重点建设三个大数据库,围绕上海市新金融发展推动中小企业集聚创新开展一系列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

2015年,是上海师范大学决策咨询成果丰收年。共发表政府决策咨询发展报告11篇;向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反映》报送内参报告和决策咨询研究报告24份,其中有3份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反映》收录,2篇获市领导批示。

我校2015年陆续发布的各类发展报告目录如下:《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上海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蓝皮书》、《上海城市形象及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报告》、《非洲经济发展报告》(国内首份)、《2014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2015中国电影剧目年度发展报告》、《上海市环保产业R&D投入的绩效分析及制度支持发展报告》、《民国文献整理与研究发展报告》、《国际大都市高等教育比较研究》。

我校发布的一系列发展报告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各大媒体纷纷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报道,同时,众多发展报告也引起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部分决策咨询意见获得市领导批示。陆建非教授的《上海公共空间亟待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崔光灿副教授的《借鉴新加坡、香港‘补售分离’经验,推进上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市场化管理》两篇决策咨询研究报告获市领导批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发来感谢函,赞扬我校“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努力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市政府领导决策和上海决策咨询研究工作做出了贡献”。

日前,经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公示,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公布,我校苏智良教授主持的成果《将四行仓库建成上海市抗日战争纪念博物馆的建议》获一等奖,孙逊教授主持的成果《优化上海文化生态的调查和对策研究》获三等奖。又,陆建非《上海城市形象、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研究报告》、《上海公共空间亟待实施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案因引起市政府重视、市领导批示而获得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理论研究中心成果一等奖。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行政楼801室
邮编:200234 电话:64322620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