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学校以入选上海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市级示范学校为契机,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互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制定出台《上海师范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方案》,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思政课及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增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政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育人能力提升等十大专项行动,全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师大特点的思政工作体系,全速带动学校改革事业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突出工作品牌效应,以“三全育人”为导向、以“十大攻坚行动”为基础,力求每个攻坚行动都有目标、有任务、有举措、有品牌。如通过推进思政课及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攻坚行动,推动思政课2.0改革,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通过推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攻坚行动,深化推进“易班”建设,打造“香樟树下”网络思政工作室,不断深化学校网络思政品牌的育人内涵;通过推进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攻坚行动,以心理、就业、资助等特色工作为带动,强化辐射效应。三是发挥教师教育特色。准确把握师范院校师德建设的“双重责任”和“双重效果”,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首位,将“师道永恒”的师大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方面,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连续十多年开展新教工宣誓、三十年教龄教师表彰会等活动,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全员育人氛围。加强协同保障,优化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工作的组织机制,成立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校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研工部、保卫部(处)、工会、团委、教务处、教师工作部、人事处、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管理处、社会科学管理处、国际交流处、财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相互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落实政策保障,根据中央、市委和教卫工作党委的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修订完善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市级示范学校建设的各项政策,确保落实上级建设指标。落实经费保障,列入年度预算,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实施绩效化管理,强化重大任务的推进成效。设立专项工作经费,鼓励学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1-2-5

学校党委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深化思政课改革,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校党委书记带头上好思政课,学校和院主要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一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根据《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2019年版)》要求研究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办法》,研究修订《加强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办法》、研究制定《上海师范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实施办法》。主题教育期间进行专题调研,重点推进归口马院管理、实行行政班排课、教师队伍结构由单一到多元三项工作。学校注重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马学科支撑思政课教学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一是创新思政教改模式。学校以马院马学科建设带动和支撑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推进“知信行”合一为导向的“3+1+1”思政课改革的基础上,创新“一主二辅三融四合”的改革2.0模式,促进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二是开好习思想概论课。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试点班,党委书记亲自抓,校领导亲自上课,整合国内知名专家以及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等组成专题教学团队,高质量、多举措、出实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探索柔性引才机制,加大对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博士后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功能,改善师资结构。加强教学名师培育、新教师上岗培训、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切实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1-2-6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学校深入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力争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学校于20175月发布了《上海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同年6月,学校与复旦大学等12所高校成功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整体试点校”。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积极推进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开展挖掘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的育人功能,形成协同效应,切实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建设。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中,构建“中国系列”课程群。构建涵盖思政必修课程《闻道中国》、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国与世界》、师范生教育特色课程《中国教育:教育家与民族复兴》等分层分类“中国系列”课程体系。建设10门高品质综合素养培养课程,优先支持已经获得校级通识教育课程立项建设或已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结合各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建设10门师范课程。优先支持已经获得市级精品课程或市教委重点课程立项建设的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学院整体试点工作。结合各学院本科教学改革,整合学院党建资源,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优先在人文与传播学院开展整体试点工作。开展、设计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培养方案,设计“中国历史与国际比较”“国学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系列课程,统领学院各个专业课程的“供给”,以此形成从“单一课程”到“课程群”模式。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要求教师党员先试先行,通过精心遴选试点课程、开展师生集体备课,实现“五个全覆盖”,即教师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场层次全覆盖,学院的12个本科专业全覆盖,必修选修通识课程全覆盖,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全覆盖,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全覆盖,实现“组团式”的课程育人效果。形成了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成果。立项建设了20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卢家楣教授开设的《助你成功心理学》。立项建设了21门专业教育课程,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等。加强了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以数字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设计并建设完成了19门数字课程,其中有14门课程已经顺利上线,学习人数已超过4万人次。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思政理论课疑难问题调研,制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指南的研究框架,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获得课程思政立项的子项目中,获得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有5门课程入选市级精品课程,18门课程入选市教委重点课程,1门课程入选市级优质在线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党员岗位建功为要求,以点带面分布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参与试点的教师实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称层次全覆盖。编印《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案例集》,进行成果总结和典型推广。学校秉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职责、每一门课程都要发挥育人功能、每一个学校元素都要显现育人价值”的“三个一”要求落到实处。作为本市第一家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以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新的增长点,举全校之力支持马院马学科建设。一是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院马学科建设,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办法》,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学位点建设委员会,把马院作为重点学院,将马学科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学科,纳入学校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二是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学校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要求,优化二级学科方向设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中国哲学专业结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与中国近代史专业结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和伦理学专业结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外国哲学专业结对,汇聚整合优势资源,夯实学科综合实力。三是注重凝练培养特色。发挥本市唯一从思政本科、硕士、博士培养再到博士后流动站全履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注重马学科与教师教育特色相结合,为“大、中、小”学校和其他部门培养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方面的教师、研究及应用人才,成为上海市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基地。


1-2-7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我校教师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94月,教师工作部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此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504份,回收有效问卷1406份,基本覆盖全校教师。调研内容涉及我校教师对基本政治问题认知情况;我校教师对思政教育、师德师风的了解及评价;我校教师工作及生活中的困扰等不同维度。两年来,收集国内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案例和工作信息,编写六期《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动态》,为教师工作部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参考。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围绕《上海师范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文件精神,通过向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召开研究生导师代表、分管院长、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研究生代表四个层面的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和途径,针对目前我校研究生导师在科研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调研。导师团队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学校还通过召开研究生新导师培训大会,进一步帮助新导师明确育人使命和工作职责。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动态1-6期


调研报告首页照片


导师立德树人责任情况问卷


学校举行研究生新导师培训


研究生导师代表座谈调研会


研究生代表座谈调研会


1-2-8

    学校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提升阵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为着力点,推动意识形态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和平稳运行。一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讲座论坛和成果发布管理。学校强化信息化平台的审核管理功能,修订完善《学术活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学术活动的网上申报、审核等流程管理。按照“一事一报”制,严格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类重要学术研究成果发布,对于一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实行科研管理系统的录入和统计;对于智库类研究成果,加强对智库研究人员和其他从事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宣传部、社科处智库成果发布工作机制,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发布。二是加强对校内出版物的管理。依据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期刊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管理办法》。建立分工明确、执行有力的期刊管理责任体系。学校期刊归口学校期刊社统一管理,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出版谁负责”的原则,实行主编负责制,梳理职能定位,明确责任分工。三是加强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完善制度体系,修订《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材管理办法》《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教材管理办法》《上海师范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选用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并督促二级学院及相关办学单位落实执行。建立校院两级的教材选用报审制度,明确课程选用教材。加强教材选用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教育部指定的教材;人文社科类相关学院有关专业课程统一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及民族、宗教等内容的课程,统一选用由国家统一编写、统一审查的教材;校定必修课原则上采用国家规划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或优秀的国外教材。非校定必修课应优先采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省部级获奖教材、优秀的国外教材或校级优秀教材。采用同一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的课程应选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严格进口教材选用管理,如课程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各教学单位教材管理领导小组要组织专家对教材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应性进行全面审查,并形成书面使用审查意见,报学校教材科审查批准。20209月,学校成立由分管意识形态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分管同志为成员的教材专项排查工作小组,明确由党委宣传部牵头,教务处、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分别组织开展本单位职能范围内所涉及的排查对象的排查工作。经排查,学校教材使用情况总体良好,未发现有不符合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材。四是加强各类媒体平台管理。学校在推进宣传部学术讲座、活动演出、校园环境、布告栏等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严格对外宣传网上申请审批流程,制定《网上信息发布与管理办法》《对外宣传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外宣申请登记台账要求。加强新媒体管理,据今年统计,目前全校共有师生自媒体446个。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25个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等理论类公众号和关注度超过3000的师生自媒体进行重点关注。2019年,学校及时清理“僵尸网站”“双非网站”共30个。每年组织宣传员和网管员对全校48家学院和部门的二级单位网站和各类专题网站进行自查和互查,清理更新网站内容,对网站中的过期不实错误信息及失效链接和长期未更新的栏目进行限期整改,并将检查结果和整改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组织网宣、网管、网评三支队伍专业培训,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








附件1:【新闻稿】加强顶层谋划 学校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附件2:【新闻稿】同向同行 守正创新 创建课程思政上海师大模式.pdf

附件3:上海师范大学马院马学科建设情况介绍

附件4: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课程建设

附件5:上海师范大学本科教材管理办法

附件6:上海师范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材选用管理办法

附件7: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材选用管理办法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行政楼801室
邮编:200234 电话:64322620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