Ⅶ-2 学校与社会关系

志愿者服务

        学校认真做好校志愿者服务总队的指导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师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作为在上海市青年志愿者协会注册的团体会员,校志愿者服务总队目前有注册志愿者18075人,在师生中覆盖率超过65%,仅2009年参与志愿服务总小时已达数206982小时,人均服务时间超过14小时。全校一对一长期结对对象715个,志愿服务基地99个。参考《上海市志愿者条例》,《上海师范大学志愿者条例》修订完成,对志愿者注册、权利和义务、考核和奖励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

        学校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大型赛会、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各类志愿服务,并形成了16年爱心接力的品牌项目-爱心学校,在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屡获嘉奖。

        作为全市72家世博志愿者招募站之一、22所上海世博会志愿者高校培训基地之一,4所整建制进入世博园区服务的高校之一,学校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启动宣传招募、组建人员队伍、落实设备配备、制定工作方案,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卓有成效。在参与全市统一招募、倒计时300天、200天、100天、30天宣誓活动中,脱颖而出,受到肯定。


爱心学校融入世博元素


爱心学校融入世博元素


爱心学校融入世博元素


社区弄堂游戏


社区弄堂游戏


西部地区世博支教行


西部地区世博支教


西部地区世博支教行


西部支教

附件:
志愿者孙雅艳:串起孩子的希望 我最快乐


共建共享

       学校本着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合作共建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社区共建新渠道,参与社区文明创建活动。目前学校已有多个学院与徐汇区康健街道签署了共建协议,校文明办也多次与康健街道合作,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学校还与奉贤海湾旅游区签约共建,以此加强海湾旅游区与大学园区之间的交流,探索学校和社区合作共建共享、创建文明城区,推动奉贤区“三区联动”工作深入开展。学校妇委会坚持十年组织女教授参加由徐汇区妇联及漕河泾妇联组织的社区知识女性为民咨询服务活动,在青少年心理、家庭教育等方面给予社区居民咨询帮助。爱心学校和志愿者服务是我校精神文明创建的品牌,长期以来,学生们积极通过这两个平台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并活跃在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之中。

        学校主动对接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目标,基本形成了夜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培训与专业证书考核、成人教育硕士等多规格、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体系。上师大老年大学则是我校服务社会的又一重要窗口,作为上海市高校系统最早建立的老年教育机构之一和目前上海规模最大老年大学,学校始终坚持“依托高校,面向社区,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为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增进健康服务,并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不断引进德国教师培训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精心组织中西部地区中小学校长、学科骨干教师来沪进修、挂职锻炼。培训后,仍与当地教育机构互动,继续关注受训学员培训后的学习工作情况,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其在教师教育资源方面的“造血”机能,使对口支援工作由初期的“单边输入”逐渐向“双向交流”发展。

        学校以“走进上师大——徐汇青少年大学文化体验暨上师大人文科普开放日活动”为有效载体,发挥学校在人才、知识、信息、场馆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与教育行政部门联手共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拓展未成年人素质教育新空间,以高层次、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为基础教育服务,发挥引领先进文化的作用,实现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

        学校重视军地情谊,积极探索双拥工作新路子,依托高等院校这个平台,开展丰富活动,不断推动国防教育走向深入,不断密切军民鱼水之情。此外,学校一直以“优属重在务实”为工作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努力为优抚对象排忧解难。

        学校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捐助。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学校组织大型捐赠活动,广大师生员工踊跃参与,第一时间将50万元捐赠款送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成为上海高校系统捐赠第一家。学校还动员组织教职工向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甘肃舟曲献爱心。学校基金会在吸收社会资源加强学生自身建设的同时,专门捐资捐物,支援西部教育大发展,开拓支教助学新平台。

爱心义卖


军民共建联谊会照片


启动“曙名计划”,关注西部志愿者


我校慈善工作站揭牌成立


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


音乐学院与康健街道联合主办双周音乐汇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 文明办
地址:上海市桂林路100号行政楼801室
邮编:200234 电话:64322620
登录